串珠成链西岔乡村游风景正好


(资料图)

游玩采摘在陈家井、“鼓”舞在岘子村、民族民俗文化在新康村……在新区西岔园区,各个富有特色的文旅景点串珠成链,助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幅幅动人的农村新面貌、农业新气象蓝图正在绘就,勾勒出村民幸福生活新画卷。

全覆盖式旅游成亮点

走进西岔园区陈家井村,别具一格的田园风光和农家小院,让久居城市的众多游客眼前一亮。

泥土的清香和油菜花的香味弥漫于田间屋舍。沿着柏油小路,走进陈家井村218号的农家大院,一个新建的农家乐工程正在推进。“这里不仅建有可容纳上百人的用餐区,还规划建设一个1200余平方米的聚会区,不仅可以成为亲朋好友的聚会场地,还是一个百姓大舞台,让游客真正体验到乡村乐趣。”农家乐项目工程负责人对记者说。

近年来,西岔园区着力打造具有新区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项目,陈家井村的“一心两廊八片区”便是集“田园风光、绿色生态、康养休闲”为一体的全覆盖式乡村旅游项目。

其中,“一心”是指陈家井的入口服务区以及28个农家院落区域。“两廊”是指村绿色生态廊道和景观水系廊道。“八片区”是指配套的八个功能片区,分别是星空露营片区、萌宠乐园片区、开心农场片区、散养鸡片区、水稻种植区、景观花田片区、油菜花田片区及采摘农家乐区。一系列全覆盖式旅游项目让陈家井村成为一个真正的美丽“大景区”。

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

西岔园区西岔镇是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命名的“中国文化艺术之乡”。之所以得此殊荣,离不开在这片土地上孕育而生的灿烂非遗文化。走出陈家井村,在平缓的217县道上驱车十余分钟,便来到了位于岘子村的兰州太平鼓教育保护实践基地。

走进兰州太平鼓教育保护实践基地,只见红色的太平鼓在舞蹈老师们腰间或被擎于头顶,或被旋至身后,腾起跨越间,鼓鞭捶打出阵阵鼓声。气势雄浑的鼓点声响彻天际,来此观赏的群众无不拍手称快,啧啧称奇。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对于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是西岔园区早早就在尝试并坚持的道路。兰州太平鼓等优秀传统文化,正在西岔园区的大力保护与传承中,绽放出迷人的光彩。

兰州太平鼓保护实践基地、智慧小镇的天慧美术馆等创新丰富旅游业态,通过研学旅行、艺术交流、非遗传承等零距离体验式旅游,不断促进旅游产业提质扩容。今年以来,累计接待学生、社会团体等开展参观学习、课程体验等活动35余场,共1.3万人次。

亮丽的“民俗风情线”

美丽的民族民俗舞蹈正在西岔园区新康村里蹁跹而起,形成了一道亮丽的“民俗风情线”。

新康村作为承接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灾后重建易地搬迁和生态移民安置点,3107户12361名灾后重建移民陆续在这里安了新家,随着搬迁群众一起来到这里的,还有“锅庄舞”“多地舞”“罗罗舞”等民族民俗舞蹈。每逢节日、民俗活动或闲暇娱乐时,搬迁群众便自发组织社火队,他们身着节日盛装,踏着欢快的鼓点相继亮相,为村民与游客表演了一场场“民俗盛宴”。

据了解,截至2022年,西岔园区累计接待游客已达177万人次,累计旅游收入9.37亿元。今年以来,园区累计接待游客2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超1.5亿元,旅游业已成为支撑园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业态,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积极构建集生态、文化、旅游于一体的战略发展平台,传承弘扬优秀农耕文化,加快生态文化休闲基地建设,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观光农业、田园综合体等模式,深挖辖区农文旅资源,西岔园区已然激活了文旅发展“一池春水”,在乡村振兴之路上走出了“西岔特色路”。(记者白祎炜)

关键词: